常用铸铁光谱标样主要包括灰铸铁标样、含硼铜铬铸铁标样、稀土镁球墨铸铁标样等。根据实际检测需求选择对应基体与元素含量的标样至关重要。
(1)取样温度:炉内取样时,铁水温度应不低于 1400 度,以保证铁水在铸模内具有良好的流动性,从而确保浇铸样品的均匀性和致密性。 (2)模具设计:在铸模的柱形把手与圆盘面连接处需设计倒角,有效防止样品在该部位因应力集中而在后续磨制过程中发生断裂。 (3)冷却控制:加大底板散热部分的面积,并选用高导热系数的材料(如铜板)制作底板,以加速样品冷却,确保其组织均匀,减少偏析。 (4)脱氧处理:铁水注入取样勺后,使用铝棒进行适度搅拌辅助脱氧,此举有助于防止样品内部产生气孔,同时利于碳元素的有效保存。
(1)粗磨:设计专用套筒固定样品的把手,在配备完善安全防护装置的砂轮机上对样品进行初步粗磨,去除浇铸表层及明显不平整处。 (2)细磨:将粗磨完成的样品置于平磨机上,选用低速(如 38 目)粗砂纸进行细磨,以获得满足光谱分析要求的平整、洁净、纹路一致的分析表面。
分析用氩气纯度必须达到或高于 99.995%,以提供稳定的激发环境并有效隔绝空气干扰。
将静态氩气流量在仪器原设定值基础上调高至 230(单位视具体仪器而定)。此调整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分析精度,另一方面能显著减少分析过程中因气流不稳定导致的中断现象。
将预燃时间由原程序的 5 秒延长至 8 秒,使样品表面状态更趋稳定。其他分析参数(如积分时间、激发能量等)维持原程序设定值不变。